走进 601 所工艺组办公区,电脑屏幕上,三维模型的线条与工装设计图的细节在光影中交织,勾勒出充满科技感的工作图景。这让小候想到初到单位那年,在师父办公室接过一叠还带着油墨香的图纸。“安全作业防护平台开发,一定要扎扎实实‘拿下来’。”师父的语气平淡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。
作为负责人,小候倍感压力:不仅要啃下技术硬骨头,更得把组里几个年轻人拧成一股绳。那些日子,绘图板前总围着几个年轻身影:铅笔在纸上反复演算,讨论声常常从傍晚持续到深夜。当第一版设计方案终于被制作为样品时,小候和同事们眼里都散发着自信的光。
但在实践中,设计方案却因型材选择不当出现稳定性缺陷。师父带大家深入工房,实地观察现有防护栏的承重形变。“设计不是纸上谈兵的艺术品。” 师父的声音在空旷的工房里荡开,“是能经得住千锤百炼的筋骨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工房成了小候的 “第二办公室”。他的指尖常常沾着洗不掉的机油,藏蓝色工作服的袖口、裤腿蹭上了深浅不一的铁锈。设计图改了一版又一版,画废的草稿纸在桌角堆成了小山。
验收那天,师父拿着最终版图纸,对着办公室的日光灯管翻来覆去看了许久,终于轻轻点了点头。小候望着师父舒展的眉头,忽然明白:工程的智慧,就藏在图纸与现实的“对话”里。
试验参数出现异常,全组人员立刻集结,作为党员的小候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。组长李工紧盯总控室的屏幕,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,口中不停地和各方确认情况。
“快!依据工艺规程启动应急处置流程!”小候冲向操作台。没有多余的言语,团队成员默契地围拢过来,目光如炬,飞速翻阅着厚重的规程文件。指尖划过纸页,迅速锁定了关键流程图。
凝聚着小候心血的文件,此刻化作了精准的导航图和无声的指挥官。大家严格遵循方案上的每一个步骤操作,故障点被精准定位并迅速排除,系统恢复运行,试验参数重新稳定在安全区间。
“我不怕遇到问题,就怕遇到问题只能在旁边干着急。”正是急难险重任务的锤炼,让这群“90后”党员快速褪去青涩,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力量。
“在攻坚过程中,我们深刻体会到,航天事业从来不缺舞台,缺的是敢想敢干的闯劲。作为青年党员,我们更应冲锋在前,勇闯创新‘无人区’。”小候这样与同事们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