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!欢迎您来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官网!
banner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基层动态 > 企业团委
企业团委

青·榜样丨航天青年 “吕一哥”的“逆袭”之路

时间:2025.10.13  浏览数:183次  字体:    作者:   来源:

刚进江河公司的小吕听到师傅们满嘴的行话,心里满是疑惑:啥是“片子”?听起来就玄乎!可当他亲眼看着师傅们把一块块软乎乎的“布片”,像变戏法似的,严丝合缝地贴进产品,变成“防火衣”时,他震惊了:这活儿,全凭一双手?师父一句话砸进他心里:“手稳、心细、肯吃苦,才能端稳航天这碗饭。”

 

十二年后,这个当初“一头雾水”的小伙,成为江河公司高级技师“吕一哥”。他的故事,就是一场在毫厘之间、与时间材料“较劲”的功夫修炼。

 

“听不懂”到“手上功”

初来乍到,小吕感觉自己像闯进“技术迷宫”。每道工序差一丝一毫都可能前功尽弃,直接关系到产品成败。师父的告诫就是铁律:“没捷径。”

 

他的“笨功夫”修炼开始了。白天在师父身边瞪大眼睛学手法,晚上抱着相关书籍“补功课”,笔记记得密密麻麻。为了练出“毫厘功夫”,他抓着废弃的边角料一遍遍练。

 

这份“傻劲儿”没白费。2014年,为了参加六院技能大赛,他和团队成员每天“泡”在车间苦练10小时,硬是把误差控制在0.2毫米内,刷胶余量控制到极限值。最终,他们拿下了团队第一。师父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航天人的勋章不在胸前,在手上。”

 

专治“不可能”的“破局手”

有次团队遇上了棘手的难题:材料“脾气”古怪,动不动就鼓包,可交付节点又十分紧急,团队愁云密布。小吕虽心里打鼓,但想起师父的话,他又定下心神。

 

“干就完了。”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车间。吃透工艺方案?不够。针对材料“不听话”、气囊“闹别扭”这些拦路虎,他们做了不下100组试验。失败了?找原因,调配方,改方法。整整两个月,车间成了他们的“战场”。当首件产品通过精密CT检测,所有指标完美合格的那一刻,整个团队高兴得都蹦了起来。

 

随着产品的更新升级,对产品的各项指标要求更高。作为负责人,小吕没有退缩。他带着团队摸索,创新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难题。更牛的是,他把这些“实战经验”总结成两份“武功秘籍”,还推广到其他产品应用上,提升了效率。师父欣慰地说:“‘吕一哥’,行啊!”

 

“吕一哥”成了“引路人”

“一人强不算强,团队强才是真的强。”成了高级技师,看着组里年轻的面孔,小吕琢磨开了:师傅们手上的“绝活”可不能“绝版”了。说干就干,“技师讲堂”开起来了。他和组里的老师傅们轮番上阵,把理论掰开揉碎了讲,把技巧手把手地教,将“秘籍”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。

 

有个徒弟实操总是出现“夹气”的毛病,急得直挠头,小吕耐心地在他身边跟产,像个“侦探”般观察每个动作,终于找到症结。在小吕一遍遍示范,手把手教学后,这位徒弟已经成了“行家”,做出来的产品保证“零缺陷”。

 

在一次紧急任务中,小吕旧伤复发,医生让他休息。可看到组员们紧张而又茫然的眼神,他二话没说,绑着护腕就回了车间,他把关键步骤一点点示范给大家看,陪着大伙儿一起把硬骨头啃了下来。“关键时刻,我得在兄弟们身边。”他说。

 

十二年,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、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,六院青年岗位能手,江河公司劳动模范……虽然收获的荣誉不少,但他最宝贝的,还是师父在他第一次上手贴片时送给他的那把刀和那枚针。它们静静地躺在工具箱里,时刻提醒着他:“匠心如刀,越磨越利;手上功夫,不进则退。”